这家面馆原来叫“胖子面”,因生意实在太好,而店铺内不足30平米,便改用板凳代替桌子,摆在店门外的坝坝上:食客坐在矮板凳上,将面放在高板凳上吃,“板凳面”的称呼就这样叫开了。板凳面己连续几年在“重庆小面50强”的评选中名列前三位。**曾令平说,自己的小面分量虽少,但调味够足,吃起来麻辣十足。
对于重庆人来说,一碗好的小面,店面、环境都通通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碗用上乘的作料、劲道的面条,调配出的一碗能让麻辣从舌尖渗透全身的小面。也只有做得出这样的一碗小面,并能始终保持住这种传统味道的面馆,才能在重庆的小面江湖上卖得风生水起,才足以满足重庆人的小面情结。
今年春节期间,俺去了老家烟台。半个月后回到重庆,*想吃的不是*锅,而只是一碗味道纯正、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。
以下转引《加油重庆 》41期上一篇关于板凳面的文章:
只卖小面的板凳面
--板凳面的*大魅力,在于口感恒定
我个人对于重庆小面的排行,金岛花园附近的“板凳面”稳居第二,**是谁,我这里不说,先卖个关子,到时候肯定给大家一个惊喜。
“板凳面”位于金岛花园斜对面的支路里,本地的“面娃”、“面霸”们一看就知道是个好去处——场地大,摆得开,少有的味道巴适不用拥挤。这家面馆基本上每天中午过了就打烊,真资格的只开半天。对比之下,马家堡那家取名“开半天”的面馆却是全天开放,有点假打。
板凳面只卖小面,小面之外的品种,诸如炸酱面、豌豆面、牛肉面概不提供;盛面一律用黄色的搪瓷碗,耐摔,二两一种规格,三两一种规格;一个倒老不老、倒胖不胖的老头一直在埋头打调料,从不换人,面前打好调料的碗总是堆成一座小山,他像工蜂一样辛勤劳作,从不抬眼看人,也不跟人说话,只偶尔向一旁挑面、端面的几个老大姐骂上两句。
“板凳面”那五六个老大姐面相各异,但五官身材都一致地茁壮,有一次我看见其中一位边挑面一边教训顾客,说那位顾客不讲道理,但也****,传说中的“态度恶劣”纯属捏造。几位大姐神情硬朗,态度远说不上热情,顾客叫上一声“二两,干溜,少海椒”之类,从来听不到她们答应一声,*多就是直愣愣地把人看上一眼。但她们都很能干,几乎不会出错,即便出错,那至多就是干溜、宽汤之别,绝不会端一碗牛肉面上来。
板凳面只卖小面,而且是做出了相当高的水准。*先面质好,这是做好小面的*重要前提之一,板凳面所采用的面条比常见的要略粗,软硬适中,你就是碰巧吃到这一锅*后挑起的那碗面,相信也不会有多少投诉。
其次是海椒好,大匹大匹的油辣子海椒极香,一看就是极有诚意的作品,吃进去亦然,这定是川渝两地传统的手法捣舂而来。
自打两年前经朋友带领前往品尝至今,我去板凳面吃了不下30次。每次我都点干溜小面,有时二两,有时三两,多年以前我吃小面只吃宽汤的,后来改为只吃干溜,我总结:唯有干溜,才能浓缩小面的精华。
干溜之于板凳面的意义,则更上一层境界——仔细品鉴,发现小面里有肉末,有没有搞错,这可是小面,不是炸酱面!但肉末的分量很少,还远远够不上炸酱面的级别,顾客占的便宜不多。多吃几次搞懂了,这少量的肉末原来起着调味的作用,目的是增加小面的香味、鲜味和味觉的厚度,顺便增加一些油腻感,要知道,一点不油腻的重庆小面味道一定不会好,这跟健康理念相悖?有一点,但还不算严重。
在小面里加少量肉末的做法,在重庆并不多见,但却并非板凳面*有,我品尝过另一家水准非常高的小面也有如此手法。与那一家相比,板凳面还要略输一筹,输在口感的厚度和深度上。
对板凳面有两个小小的投诉,一是面条的碱味偏重,二来还是略显油腻,尤其吃到*后的时候。但我内心非常非常矛盾,以重庆人普遍的口味,如果店家按照我个人的想法进行改造,结果会否是乏人问津?
老实讲与重庆很多张牙舞爪的小面相比较,板凳面在口味上已经算是比较中道平和的了,而且多年以来坚持单一品种经营,坚持由一个人掌控调料配制环节,板凳面在口感上是*恒定的一个,从专业的角度来说,这是非常值得一赞的。
但愿很多年以后,板凳面恒定不变的干溜小面味道还能慰劳重庆人浮躁的肠胃,能继续启迪大家一些做事的道理。